時代變遷,科技日新月異,醫學美容醫療領域也是如此,從過去的大刀闊斧的開刀手術,忍受護後的疼痛、歷經漫長的恢復期,效果卻不一定自然漂亮;到現在的微整形,傷口只有針孔大小,術後修復快速,卻能有更精緻、更自然的效果。
不管是雷射儀器或是注射材質,也都是朝著「更接近期待效果」的方向前進。以注射材質來說,從最早期的液態矽膠,注射後會在臉部四處流竄、鈣化等副作用,到填充材質玻尿酸、膠原蛋白,能夠阻斷神經傳導改善動態紋路的肉毒桿菌,到較後期適合拿來輪廓塑型的晶亮瓷,以及近幾年的大熱門「膠原增生材質」,3D聚左旋乳酸、洢蓮絲,每一種材質的問世,都造成熱烈的討論。
乍看之下選擇變多了,每種材料好像都說自己最棒,醫師要如何運用這些武器的優勢,完美地殲滅臉上的各種問題,達到醫師與求診者雙方期待的目標,其實是更深更廣的一門學問。
▌▏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
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。打針這件事情跟開刀比起來,好像「容易的多」,但實際上注射微整形的技術含量可高的,撇開打到眼歪嘴斜、感染、失明還是蜂窩性組織炎的誇張新聞,在安全的前提之下,怎樣達到「解決了問題,達到求診者的預期目標,並且非常滿意」這之中醫師的專業幾乎佔了大部分。每家診所、每個醫師手上都擁有相同的武器(材質),但是怎麼樣打贏這場仗(做出漂亮的術後效果),得看醫師如何事前的評估(評估每個人臉部的輪廓、老化程度),然後擬定完美的作戰計畫(適合每個人的治療計畫),接著再藉由豐富的經驗(注射技術),實現計畫,才能得到漂亮的術後效果。
同樣的部位,同樣的材質同樣的劑量,每個醫師的作品一定會有所差異,在注射的位置、皮膚下的深度都會有影響。術後的效果,不單單只是局部,而是整體的輪廓、比例相互影響,這邊多了一點、那邊少了一點,差的不只是一點點。
▌▏選擇武器,致勝關鍵
不僅如此,在材質的選擇也是關鍵因素之一,不同材質出來的效果也是有差異。換言之,醫師必須熟悉材質的特性,才能運用自如。而這背後的意義是,不光只是熟讀書面上材質的介紹,而是必須經過無數次的治療後,在經驗的累積中,了解到這個材質注射在哪個部位、哪個深度會有怎樣的效果。
以下統整了簡單的表格,將台灣目前較常被運用在微整形(輪廓塑型、抗老拉提)的特性簡單整理。
可是即使有了許多材質、許多武器,如果不能靈活運用,那麼治療效果也不會如預期。每種注射材質以不同的特性。
例如玻尿酸(透明質酸, HA, Hyaluronic Acid Fillers),屬於填充物,效果好,副作用少,效果當下可見,直到現在它依然是皮膚填充物的主流,用來填補情況不嚴重的紋路、嘴唇、臉頰凹陷會有不錯的效果;
晶亮瓷Radiesse,其實就是大家熟悉的「微晶瓷」,比起玻尿酸來說, 支撐力較佳,質地更硬挺,所以廣泛地運用在雕塑骨感的部位,如鼻子山根、下巴。或是想要有俐落的「輪廓線條」「下顎線」,晶亮瓷是個不錯的選擇,同時因其特性,可以在深層支撐,建構起因為老化流失的組織;
而近期廣受討論的刺激膠原蛋白抗老注射材質,如3D聚左旋乳酸,原為粉末狀,注射前需需泡製48小時,注射進去皮膚的型態為液狀,通常使用於大範圍地緊實、拉提,恢復肌膚的彈性,改變是漸近式的,約3-6個月顯現,效果可以長達2年。
▌▏技巧、技術與技藝
缺了淚溝填淚溝、少了鼻子補鼻子,這種舊式的治療思維,並沒有辦法滿足現代人對於美的追求,因為我們追求的通常「不是眼下非常平整」,「而是年輕有神的眼周與眼神」;「不是很高很突兀的鼻子」,「而是立體精緻的輪廓比例」,不管是填淚溝、補鼻子,都只是其中一種方法,要如何達到最終目的,還是得靠醫師的本事。
以抗老治療來說,不能只針對一條皺紋或是一區的凹陷,因為大部分的人最希望的到的結果為「看起來真的變年輕」,可是單單是把某條皺紋補起來,有可能沒有辦法達到這個目標,而是要考慮整個臉部的結構變化,對皮膚各層的老化層層治療。因此醫師在前置作業「評估、溝通、設定治療計畫」就必須先了解各種材質的特性,再去思索要如何以現有的武器執行計畫。
一個好的醫生就像好的建築師,一個富有技術與美感的建築師。在與求診者溝通之後,依據需求、期望值、討論的結果,醫師的心目中就會有一幅藍圖(治療計畫),從地基、格局、灌漿、油漆、裝潢,每個步驟、每道手續,一點一滴的實現這個藍圖。
如深層可以用較硬挺的材質支撐(如晶亮瓷),建構起年輕輪廓的支架、格局;至於中層,可以以能夠活化膠原蛋白新生的注射材質,如3D聚左旋乳酸、洢蓮絲,恢復皮膚的緊實、彈性與厚度;最後則像是建築物需要精緻的粉刷、裝潢,淺層細部的紋路可以以玻尿酸修飾。整體的膚況則是可以以755皮秒雷射搭配蜂巢式聚焦陣列透鏡(俗稱蜂巢透鏡),使膚質整體年輕化。
其實沒有一種材質是絕對優勢、完美無缺,最終,還是得視「醫師如何幫你選擇正確的材質」達到目的。
衍伸閱讀
衍伸閱讀
沒有留言
張貼留言